惊现!非假烟批发“入木三分”
近日,一则关于“非假烟”批发的消息在烟民圈内炸开了锅。所谓“非假烟”,并非指传统意义上的假冒伪劣产品,而是指一种以极其逼真的手段模仿正品香烟,但又明确标注“非真品”或类似字样的另类商品。这种烟在外观、口感上与正品高度相似,但价格却远低于市场价,迅速吸引了一批追求性价比的消费者。
“以假乱真”?实地探访揭秘
为了探究“非假烟”市场的真相,记者化名李明,以烟草零售商的身份,深入了解了这一灰色地带。通过朋友介绍,李明联系到了一家位于某工业园区的“非假烟”批发商。这家批发商的仓库外表平平无奇,但内部却堆满了各种品牌的香烟,中华、玉溪、芙蓉王等应有尽有,乍一看与正规烟草批发点并无二致。
“这些都是‘高仿’的,但我们保证口感跟真烟差不多,而且价格绝对有优势。” 批发商化名王老板向李明介绍道。他拿出一包标有“品鉴专用”字样的中华烟,让李明品尝。李明点燃一支,烟气醇厚,入口顺滑,的确与正品中华烟的口感非常接近。“我们的技术绝对过硬,一般人根本抽不出来。” 王老板颇为自豪地说。
“非真品”的灰色地带
尽管王老板一再强调“非假烟”的口感与真烟相似,但仔细观察,还是能发现一些细微的差别。例如,烟盒包装的印刷质量略有不足,防伪标识也较为粗糙。更重要的是,烟盒上都印有“非真品”、“品鉴专用”等字样,表明其并非正规渠道生产的真烟。

那么,这些“非假烟”究竟来自哪里呢?王老板对此讳莫如深,只透露说是“特殊渠道”进货。据业内人士化名张强透露,这些“非假烟”大多来自一些小型地下工厂,他们利用先进的生产设备和技术,模仿正品香烟的生产工艺,以低成本生产出高仿产品。

“擦边球”营销,风险暗藏
这种“非假烟”之所以能够迅速走红,与其独特的营销方式密不可分。批发商们通常会利用微信、QQ等社交平台,以“高仿”、“精仿”等关键词进行宣传,吸引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。为了规避法律风险,他们通常会强调“非真品”的属性,试图打法律的“擦边球”。
然而,这种“擦边球”营销方式背后却隐藏着巨大的风险。首先,这些“非假烟”的质量难以保证。由于生产环境简陋,监管缺失,这些香烟可能存在有害物质超标等问题,长期吸食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。其次,销售“非假烟”的行为涉嫌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,一旦被查处,将面临巨额罚款甚至刑事责任。
监管亟待加强
“非假烟”的出现,暴露了烟草市场监管的漏洞。一方面,一些不法分子利用技术手段,生产出高度逼真的高仿香烟,迷惑消费者;另一方面,监管部门对“非假烟”的定性存在争议,导致执法力度不足。

专家化名赵律师表示,尽管“非假烟”在包装上标注了“非真品”等字样,但其本质上仍然是一种假冒伪劣产品。这种行为不仅侵犯了正品香烟的商标权,也扰乱了市场秩序,应该依法予以严厉打击。
他建议,监管部门应加强对烟草市场的监管力度,严厉打击生产、销售“非假烟”等违法行为。同时,也要加强对消费者的宣传教育,提高消费者对假冒伪劣产品的辨别能力,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,维护自身权益。
“非假烟”的出现,给烟草市场带来了新的挑战。如何有效监管,规范市场秩序,保障消费者权益,是摆在监管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。只有加强监管,严厉打击违法行为,才能维护烟草市场的健康发展。
【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】
本文转载自互联网,如有侵权,联系删除











发表评论